最近開始看網友借我的11本《大秦帝國》,才看了半本,感觸良多,勾起了我的大中華情意結。在整個華夏文明中,先秦的春秋戰國時代是我最喜歡的時期。當初看柏楊寫的《中國人史綱》,過了這一段歷史後,接下來的中國歷史,就只有悶和悶和好撚悶。整個中華文明的精髓 (就是今天你打算用來A鬼佬或讓鬼佬對東方有幻想的學說論述),9成以上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
閱讀這個時代的歷史時,覺得整個華夏非常廣大,是全部世界,整個天下,除了某些霸主或大國,還有大大小小的國家,非常有國際視野。加上一個沒有什麼實力但大家還是要做做樣給臉他的周天子,類似今天的聯合國。當然,今天的聯合國很有影響力的。蘇秦後期的六國合縱,其中一個被打就等於6過被打的戰略,不就是今天的北約嗎?最好玩的是國家多,老闆多,那些在某國不受歡迎的學者專家,可以東家不打打西家,去別的國家,總有一個國家的國王會欣賞他。如果說西方的哲學在亞里斯多德之後都是為柏拉圖的學說作註腳,那麼整個華夏文明的精髓學說,都是在講如何治國,怎樣牧民。
百家學說的治國牧民之術各有不同,類似今天的學術間不同學派,什麼芝加哥學派,凱因斯學派等,每個都仙家,說自己的最行。然後那些某某高人如鬼谷子等,名下的高徒全部人搶著要,這不就是當下的名牌大學嗎?由於那時國家多,老闆多,每個人可以去不同的地方找工作,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找到適合你爆肝的老闆,就賣命吧,不管最後職業生涯如何,都可以發展自己的學說論述。秦始皇統一天下過後,接下來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老闆壟斷市場,導致市場需求單元化,你要么專修市場要的,要么就收皮歸野,從此中華文化就進入了黑暗時代,中國人的腦殘變笨,也是那時開始的。
《大秦帝國》第一部上篇主要講商鞅加入秦國的故事,越看覺得和當今我們找工作時很像。打算創業進軍市場的老闆為了人才,到處求賢,因為由其他強大的競爭者,面對人才時總是低聲下氣,非常沒有霸氣。也許是受到梅艷芳和鄭秀文主演的喜劇《鐘無艷》的影響,我一直覺得先秦時期的國君都是很尊重知識分子的,再不爽他們這些學者,最多趕走他們,不會殺害他們還是怎樣的。原因除了古風作怪,最大的原因是有競爭,國家多,沒有人壟斷,你殺了學者肯定被天下人唱衰,日後沒有人才肯來效勞你就知死。商鞅加入秦國有秦國的老臣挖掘,也有得力人士的力挺推薦給秦國君主,感覺上真的像當今的head hunter公司或某大大對一些人才寫recommendation letter那樣。記得法家的韓非子因為長相難看和口吃,對君王做presentation時很吃虧,結果不受自己國家重用,原來在職場界靠樣子吃飯的潛規則,不是近年才有的事。
戰國這樣打打殺殺,最後統一也是大勢,不管是誰,最後也一定統一天下。但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後的每個朝代雖然有段長時間分裂的時代,但最後還是統一了,沒有因長時間的分裂而像歐洲那樣產生出許多獨立國家。有專家說是因為漢字,雖然中華之地有很多不同風俗語言的人們,但字體一樣,所以最後還是不會獨立成不同的國家。不像歐洲各國那樣,由於不同的語文(雖然很接近),所以可以分裂出不同的國家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歐洲人可以掌握多國語文,其實很大程度上也和我們可以說福建、廣東、客家話那樣,屬於同一支語系。
商鞅到了秦國主要搞變法,翻譯到現在的意思應該是革命,或reformation(烈火莫熄?嘿嘿),把整個國家的政體都改掉。歷史上,搞變法的都沒有好下場。那時不知道看哪一本書作者說這是報應,因為法家變法很嚴厲,雷霆風行,所以最後冥冥中有報應,變法者也不得好死。這根本是作者的懶覺結論。我想變法者幾乎沒個善終的原因是得罪很多人,你試下在馬來西亞變法,全部特權人士的利益你廢掉,有天backup你“變法”的政客失勢了,你猜你的下場會怎樣?書中也有假商鞅之口批評其國家的變法不徹底,提出了變法的核心價值 “沒有留下一個國家應當長期信守的鐵律,前代變法,後代復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治的毛病,偶爾出個鞠躬盡瘁嘔血吐血的政治家,搞到好好的,然後死掉後就人亡政息,國家再一次進入混亂。你看現在這一班膠叔對著習總的“打貪”J到出血,就知道這班廢柴永遠沒有學會教訓,和中華文明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愚民一樣蠢,一樣在期望明君的出現。想到這種醬缸病毒可以隔代傳那麼遠,不免讓人後背一涼。
商鞅講的根本性變法,讓我想起足球界裡的德國模式。須知道足球是個很看個人天分的運動(那些不懂足球的人會告訴你足球是團隊運動 = =),所以某些時候有些國家好運出了一兩個天才球員,所以在兩、三屆世界杯他們會有很好的表現,但等到這些出色的天才球員退休了,那個國家的實力就下降了,直到下一個天才的出現。但據說德國的訓練球員有個特定的模式(一條龍配套,小朋友選拔、青年軍的培養、科學式訓練、完整的聯賽制度、球會營運等),所以就算他們沒有天才球員,但他們的水平一直處在世界最強之列,我想這就是制度化的變法的意思吧。制度化的變法,留下一個大家都要遵守的模式,日後不管君王是賢明還是豬頭,都要跟著這個鐵律走,國家就不會亂到哪裡去。這,不就是在說民主制憲定立憲法嗎?
看先秦歷史還有一個我發現的特點是,很多時候那些在政壇、戰場叱吒風雲的大大,都不是本國人,都是被本國拋棄,然後他國欣賞,到了他國才能一展抱負的。讀到這裡,你不能怪我自我投射,想到自己在馬鏟國的處境。想到古代李斯寫給秦始皇的《諫逐客書》,我在每次馬鏟罵我們回中國時,會不會有開明馬來人寫同樣的公開信給首相或阿爺,陳述華人的重要性云云。。。
你從中能思考如此很不錯,不過此書非正史,扭曲史實很多,望君也勿盲目信從。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