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5, 2012

《Google化的危機》讀後感

                       
不講你可能不知道,哥我可是Google產品的忠實擁躉。幾個月前在書店的清貨區裡買了一本書,書名是Google化的危機》,作者是一名印度佬Siva Vaidhyanathan。我喜歡Google,它方便好用,用多了會有什麼藍帕危機?且聽作者仙家的論點。

      本書共有6章,最後還有作者對世界的期望。
     第一章講述Google賺錢的方法。當初網絡開始普及時,許多網絡公司沒有把搜索引擎當一回事,認為搜索功能只是輔助而已。但Google的創辦人,認為搜索是個大商機,結果兩位基友就搞上了。他們就靠著搜索功能大賺金錢,讓公司成長,並用金錢發展其他的業務,壯大Google帝國勢力。但搜索功能如何賺錢呢?應該猜到,廣告。Google的廣告有什麼特別?針對性高。你在Google的每一個關鍵字search,看起來免費,但都為Google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資料。像我這種人,每天搜索的都是那些“中出學生妹”、“大馬援交熱點”、“溫格幾時才死?”的關鍵字,所以Google就知道如果要賣東西給我,AV、充氣娃娃、阿森納球衣,都是很好的選擇。每個公司要賣商品,但要怎樣知道顧客需要什麼?誰有那個資料?就只有Google,讓商家更能準確地抓到,最接近他們的潛在客戶。所以你每天的一個search,都在告訴Googlealgorithm,你是一個怎樣的廢柴。全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Google搜索也是。

     第二章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叫“科技基本教義派”。宗教的基本教義派就聽得多,但什麼是科技基本教義派?那就是一些盲目相信科技的人,盲目認為有了科技,人類的所有問題,可以通過科技來解決。就比如在外交上,認為有了超級威懾力的武器,就不需要外交談判,把敵人炸掉,就可以換來世界和平。21世紀初,我們相信高速公路可以解決交通阻塞。我們急於社區藥物,相信它們可以減少疾病。結果交通問題繼續坑爹地搞着每個國家政府的預算,藥物和疾病更不要說了,甚至出現了藥廠陰謀論之說。同樣的,我們信賴Google,認為它是一切知識的來源,結果也可以預見,是災難性的。作者認為,信賴Google是危險的,不是因為它所做的任何特定事物;而是因為我們是如何讓它影響我們的期望,對這個世界,以及對關於它的資訊


     Google搜索的頁面排名主要來自Page Rank,越多人在網頁上鏈接、引用的網頁,在Google的搜索頁上,排名越高。基本上你搜索什麼藍帕,排名前三的一定有wikipedia,因為多人應用,就表示該網頁越多人推存,越是“好”網頁。你搜索“癲狗亂吠”,出現在第一頁的是這個的博客。但“癲狗亂吠”的意思,就是一個死宅男的博客嗎?你一年半前搜索“癲狗亂吠”,會出現在第一頁的網頁鏈接,是一個罵人的論壇。那,什麼是癲狗亂吠?會不會因為是Page  Rank的關係,癲狗亂吠變成是豬哥博客的意思?說到深奧點,作者引述實用主義大師William James的話:
                  
【真相本質並不附屬於這世界上的某件事物,而是附屬於我們對那件事物的經驗、觀察以及集體的了解。】

    第三章講述Google默認設置(Default)的威力。Google時常吹水它的用戶可以自由地使用它,不喜歡可以去settingoption那裡調。但別忘了,很多客戶並不是專業的網絡/電腦使用者,並不一定會做一些如私隱的設置。好像Facebook,許多不會調整私隱控制的人,往往不小心透入了許多私密的資料。雖然面書也有Privacy Control的設置,但又多少人會去調?反而更多人是使用“默認” 的設置,導致私隱權遭受破壞。說到私隱權,在這個網絡的年代,作者認為私隱權的意思,要重新被定義。作者認為,
隱私權是我們真正的要求是對自己的名聲某種程度的控制隱私權討論的是控制資訊的條件,而非我們分享資訊的本質。你如果能完全控制某些照片的曝光,能決定誰可以看,誰不可看,那麼你露咪咪的照片貼在你認為可以給人看的網絡上,你就不認為是自己的隱私權被破壞了。

     第四章是最有趣的一章,說了很多Google的“霸權”。話說法國有個小鎮,簡寫是EU,但它不能在Google上的被搜索到,所以市長最後打算把小鎮改名。因為在Google搜索EU,前面出現的都是歐盟的新聞,小鎮悲劇了。恐怖嗎?作者認為,如果一個城鎮無法用Google被找到,它還不如不存在!肏,太可惡了。我搜故我在。另外一個非常好玩的論點是,網絡搜索原本就保守,提供有效且吸引人的,搜索服務關鍵是【限制使用者會碰到的驚訝事物的數量】這個我常試過,在心裡默認“A是導致B發生的原因”的前提下搜索,卻發現原來B的發生,是CD的因素,太驚訝了,完全顛覆了我的看法。就這樣,你如果要搜索馬華是出賣華人利益的兇手,或火箭背叛華人權益的新聞,都會找到很多“符合自己心中的答案”,從而繼續相信自己原本的看法,不會有機會接觸其他的論點。這樣,人類容易傻逼的兩極化。作者認為,太過於強大又有效的網路搜索因此是壓抑而非提倡社會與政治的改變
     第五章我看不懂,講Google圖書館計劃的壞處。大意是講Page Rank的概念,不能放在搜索書本上,畢竟最熱賣的書籍,不一定是最適合學術研究人員的書。另外,網絡版的書籍很多鏈接,linklink去,小片段的鏈接與影片與歌曲與動畫與更多的文字小片段,每一個都叫我們跳到另一個地方去。所以比起傳統的書本,電子書籍讓我們不能再也專心地靜下來閱讀。這個我承認,而且非常嚴重。
                                        


     第六章講述記憶Google化的世界。有了Google,你什麼都不用記住,要知道某些事情,Google搜索就好。對於這個,作者講出了一個蠻有禪意的話。他說【思考就是忽略(或忘記)不同的,然後去歸納、去摘錄】。我們什麼都記得,結果反而什麼也不能創造出來。另外,作者也提到了Google公司管理員工上非常開放的原因。Google公司非常隨行,伸縮性的工作時間、橫向管理、沒有限制的衣著打扮、同僚之間對於程序代碼的互插和修改到提高產品水準,都讓Google非常有競爭力。它搞到這麼親民,就是在模仿大學制度。大學上課時間伸縮、衣著隨便,同學之間沒有企業般有階級,學術研究成果比企業高,就是因為環境的關係。Google希望弄個開心的大學環境,來換取它的繼續卓越輝煌。(別忘了Google引擎的發明,也是在大學孕育的)。那些chinaman管理手法的公司,是時候反省了。

   最後一個是客制化(customize)的威脅。因為你有search,然後通過新款的Google+,去+1這個那個,Google就會知道你喜歡的東西。(當然,這本書書寫時,G+還沒有出現)。最後,Google有了你的資料,大意知道你要什麼,所以會出現非常客制化的搜索結果。一個馬華支持者和行動黨支持者,在搜索“出賣大馬華人權益叛徒”這個關鍵字時,所看到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兩位傻逼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繼續開心。這樣每個人只能看/搜到自己想看的資料,作者認為這樣的結果會威脅到共和的價值,因為共和的價值,是對不同的觀點保持開放

                                                   

     最後結語作者想弄個《人類知識計劃》,靈感來自於《人類基因計劃》。在《人類知識計劃》,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資訊(主要是書籍),知識不再壟斷在某些精英手上。在美國的一個青年,和非洲的一個黑鬼,都可以得到同樣的資料,這樣人類的文明,會更加美好。但作者認為,這個機會應該由全人類來參與,不能把它交給某些大機構。

最後附上這個Google陰謀論的視頻(注意,製作這個視頻時,面書還沒有完全冒起,所以導演忽略了唸書在控制全人類的角色)



6 comments :

  1. 我们在blogger上传的照片,都是自动被储存在picasa album的。如果我们以为把blogger的照片删除了,却没有删除储存在picasa album的照片,而picasa album的私隐设置却是公开的,那我们的照片也会被人看光光。

    网络世界太恐怖了~~~~

    ReplyDelete
  2. 这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天下原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要懂得游戏规则才能够在网络上如鱼得水,但别忘记游戏规则是大机构订立,随时改变,普通网民只有被牵着鼻子走。

    ReplyDelete
  3. 我是马来西亚人:
    //赶快支持yahoo.//

    啊yahoo,我的初戀情人。。。



    苦妈:
    //我们在blogger上传的照片,都是自动被储存在picasa album的。如果我们以为把blogger的照片删除了,却没有删除储存在picasa album的照片,而picasa album的私隐设置却是公开的,那我们的照片也会被人看光光。

    网络世界太恐怖了~~~~//


    對,豬哥的裸照總有一天會走紅網絡的,我很有信心。


    黃漢棟:
    //这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天下原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要懂得游戏规则才能够在网络上如鱼得水,但别忘记游戏规则是大机构订立,随时改变,普通网民只有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很多陰謀論者認為Google等大企業是一個控制全人類的大陰謀。

    ReplyDelete
  4. "温格及时才死?"
    及时?即时?几时?

    题外:
    吾1998开始跟阿仙奴。

    ReplyDelete
  5. 謝謝糾正,改了錯字。

    哦,我是01-02年那時才看的(報紙上跟成績而已)。直到2004年左右才開始看比賽。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