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网友在鞭策奴性、奴才等性格,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本书。。。
前一阵子我为了装扮自己,好让自己看起来属于“有文化”的一群,在书展时买了一本谈《红楼梦》的书籍。
书本的题目定为《不奴隶,毋宁死》。没得做奴隶的话,就要去死?
这是什么道理?奴隶不是每个人都想摆脱的枷锁吗?自由不是每个人都想向往的境界吗?难道中国人的奴性就真的这么严重?
匈牙利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裴多菲• 山陀尔在其《自由与爱情》的一诗里,写下了他对自由之向往的不朽作品。
Life is dear,
love is dearer.
Both can be given up for freedom.
中国著名诗人殷夫在1929年把这首诗歌翻译去中文版,我想大家很大可能都曾经看过。殷夫的中译是: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生命是多么神圣可贵的呀!爱情是多么美丽美好的呀!
但在自由面前,前两者都可以被抛弃,只为了拥抱那自由的空气。
那怕付出的代价是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和爱人永远的分割。
西方世界对自由向往的精神,让人为之一敬;相反地,我们中华文化5000年的传统精华,居然以死的代价来守护奴隶的身份?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在我还没完全阅读完王蒙先生的《不奴隶,毋宁死》一书时,也对中国文化的奴性之深感到不可思议,
怎么会有这么想当奴才的人?甚至以死相逼,只为了可以继续当奴才,或粗俗一点地说,只为了当当权者身边的一只狗?
不明白~不明白~直到我看完了这本书,才对奴才的行为、心理,有所了解。
书里面有一幕,是谈到《红楼梦》里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在面对解脱奴隶枷锁,奔向自由时的选择。
当袭人的长兄打算来到贾府用金钱把妹妹袭人赎回家时,袭人哭着地拒绝了。
以现代的角度来看,袭人的举动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有的当自由人不要,却选择当“奴才”,她是不是傻了!?
另外的有金钏和晴雯等妹纸,当知道要被赶出贾府,没有再在当奴隶时,就去寻死了。
当年罗马的斯巴达克斯起义,拼了老命、血洒沙场都在所不惜;只为了不当奴隶,只为了呼一口自由的空气。
但在这的袭人等人却选择继续当奴隶?中国人是不是笨的?难道奴才心理真的深植入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阅读到袭人妹子的这一举动,我也反射性地“批斗”她“犯贱”、“狗奴才”、“甘愿为奴的贱货”等骂语。
但作者王蒙先生却有其独特的解读。
王蒙先生在书中表示,他也是反对这些“不奴隶,毋宁死”的思维,认为这些思维是要受到批评的。
但是在那个年代,当奴隶的生活可必要当自由人好很多呀。
袭人(其他的妹子多数也是)是因为家里贫穷,所以被卖到贾府当丫鬟。
由于贾府对下人的态度比较好,所以在那里当丫鬟也能过一段不错的日子,有者甚至比民间的富家小姐好。
在贾府当奴隶,虽然是下人,但可以见识很多大场面、大排场。
有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富有人家当奴隶吃的剩饭残渣,搞不好比“自由人”过年时吃得还要好。
而且在富有家里当下人,平时还可以狐假虎威,过过干瘾。
其他人要巴结权贵,不能一来就接近大人物,大人物身边的“奴隶”,就是很好的孝敬对象。
你说,当“奴隶”是不是比那些所谓自由人好?
我曾经对狗奴才是非常痛恨的,尤其是在自卑的华人电影里,描述日本人恶行时,小日本身边总有一两个华人跟班小汉奸;
我对那些“以华制华”的汉奸可是恨死了,心想这么有这样的混蛋联合外国势力来欺负自己的民族!!?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电影<叶问1>里,有香港演员林家栋饰演的佛山巡警——李钊一角色。
在电影里,当日本占据中国佛山时,懂日文的李钊巡警时常跟在日本人身边,为其翻译。
当然,对这部电影里的“日本走狗”李钊,我是恨之入骨的。
但当叶问以生气的口吻问质李钊为什么情愿当汉奸时,李钊的回答让我为之一震。他说道(大意啦,剧情忘记了):
“我的家人不需要吃饭呀?!他们不需要生活吗?”
对呀,外人只认为李钊是走狗,但没想到他选择当走狗的背后是可以让家人温饱。
老实讲,换作是我,我也会像袭人他们那样,誓死都要留在贾府,当一辈子的奴才。
在日治时期,如果可以还一餐温饱,我也很乐意当汉奸翻译员的,毕竟我的家小要吃饭的。
可能我们可以批判袭人等妹子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除了时代的界限,那时没有人权、自由、民主那些东西),
可能我们可以批评当走狗的汉奸或奴才,可以对他们进行激烈的文化批斗、叫嚣说要打倒这些思维、
严厉鄙视这些走狗等行为。
但如果只是批判,但忽略了背后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
这样的反奴才思维运动,其实和那些甘愿当奴才的心理一样,都是傻逼一个,分别只是我们站在傻逼分割线的另一端而已。
(明天继续……)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